行业新闻

半岛体育张祖武创作中国在国外首尊雕塑 陪伴毛岸英54载

2023-07-10 08:20:1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矗立于朝鲜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志愿军无名英雄像》,是新中国第一尊立于国外的纪念性雕塑。鲜为人知的是,这座高达4米、与毛岸英烈士相伴54载、曾先后让新中国两任总理周恩来、驻足的巨型铜雕,出自一位湖北雕塑家之手。昨日,在湖北美术馆展出的《大器无声——雕塑家、教育家张祖武百年纪念展》上,一段富有戏剧性的创作秘闻浮出水面。

  张祖武生前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1996年,84岁高龄的他病逝。此次展出了张老创作的一批雕塑作品及创作小稿,还原了张老生前的工作场景,以及他使用过的雕塑工具等遗物和500多张老照片。其中,最珍贵的当属一组记录了《志愿军无名英雄像》创作过程的照片,它们让张祖武教授的一段富有戏剧性的创作秘闻浮出水面——

  朝鲜战争结束后,志愿军总部所在地被扩建为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这是朝鲜境内最大的一处志愿军烈士墓地,之子毛岸英烈士就葬在此陵园中。

  1957年,时任总政治部文化部文学艺术创作室创作员的张祖武,接到雕刻陵园纪念碑主题塑像的任务后,来到朝鲜废寝忘食地展开工作。他先用胶泥做了一个高20厘米的志愿军战士小稿,并顺利通过审定,由苏制军车带回国,准备在国内放大和翻制成铜像。不幸的是,苏制军车发动机散热过强,半路上将这一小稿融化了。到北京时,离交件期限仅剩4个月,来不及重新做小稿的张祖武,只得在中央美术学院球场中央搭起临时工棚,撑起支架,直接往上堆泥。

  双腿分开站立、双手紧握钢枪、面部表情刚毅,这尊闻名中外的志愿军无名英雄像一天天在工棚里“长大”。3个月后,雕像完成被运往沈阳,在那儿翻制成铜像。随后,这尊高4米、重8吨的志愿军无名英雄像被运往朝鲜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并于1958年10月25日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1958年,周恩来访问朝鲜,拜谒了桧仓志愿军陵园。

  事隔半个世纪后,访问朝鲜的总理也专程前往陵园凭吊。张祖武的学生、香港著名雕塑家朱达诚先生在展览现场回忆道:“2009年,我在香港的电视新闻中,看到总理访问朝鲜,特别登上高山向毛岸英烈士及志愿军陵墓献花,镜头停在志愿军铜像上,我的心口震动,双眼泛出泪花。”他激动地说:“这个铜像正是张祖武老师的精心之作,他也因此成为将雕塑立于国外的新中国第一人。”

  纪念展上一张老照片尤引人关注:照片的右侧是基本完工的无名英雄雕像,“无名英雄”左侧则站着一位英武的小战士。细端两者的面部五官及神情,非常相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张祖武先生在雕塑“志愿军无名英雄”头像时,正当他为如何表现志愿军战士面部形象而凝眉思索时,忽然发现跟随左右的勤务兵那端正的模样很符合要求,于是这位满脸稚气的小战士便头顶军棉帽,努力保持着严肃的表情,在张祖武面前为他扎扎实实地当了一回模特儿。

  对于艺术家张祖武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观看完展览,许多观众纷纷感叹:原来,湖北武汉还“隐没”着这么一位不为人所知的雕塑大家。

  更不为公众所知的是,这位籍贯广东、早年毕业于国立艺专的雕塑家,曾跟随林风眠、刘开渠、王临乙等大家学习,并在部队度过了10年军旅生涯,后“落户”湖北武汉。他不仅是我国严格按照西方现代雕塑艺术教育系统模式培养的第一代雕塑家,也是湖北雕塑事业和新中国军旅雕塑的重要开拓者,中国现当代雕塑史的每一关键时刻,他都拿出了可圈可点的力作。如上世纪50年代,他创作了《国防军》,堪称新中国军旅雕塑的开山之作;上世纪80年代,他主创的《高州水库纪念碑》,则是国内首个构筑形式的纪念景观作品,开创了雕塑艺术与建筑工程有机融合的范例。

  省美术馆馆长傅中望表示,“张祖武”是历史不该忘记的名字,更是湖北不能遗漏的大雕塑家、教育家。历史的机缘,将张祖武赐予了湖北,是湖北的宝贵财富。老人默默地走完了他的一生,真正是“大器无声”。现在,我们有责任拨开历史的烟云,让其璀璨的艺术生命绽放光彩,让“大器”不再“无声”。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半岛体育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