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半岛体育外国人教材里的中国历史带你换个角度看千古风云

2023-05-31 02:16:4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中国古人聪明智慧,对人类科学技术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是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英国学者李约瑟发出世纪拷问。

  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大举入侵中国,中国软弱可欺,只能听之任之,甚至走到亡国灭种的边缘。

  以农业和农村为主的中国,被迫进入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世界;天下大同观念面临全球分裂的挑战;儒家信仰传统不得不面对继承了古希腊、希伯来和基督教传统的西方宗教;文以载道的精神修养不得不面对西方旨在控制世界的自然科学……

  自此,中国人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痛感落后;又在西方文明呈现的一派繁荣景象的刺激下,深感卑微。中国人一时之间顿感丧失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

  于是,“赖德烈”,一个颇具中国风味的名字,这位在传教史及东方史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等领域造诣精深的耶鲁大学著名学者,带着对中国人的深切同情和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赞赏,要讲一个新的关于中国人及其历史与文化的故事。

  赖德烈(1884—1968),20世纪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传教史和东方学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学会主席和美国基督教学会主席,师承19世纪著名汉学家卫三畏,是近代美国汉学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

  他在故事的开始就指出,中华文明生长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他要告诉中国与世界,“是什么特别之处,让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孕育出一个人口众多又高度文明的民族?又是什么赋予中国人卓越的特点”!

  《中国人:他们的故事和文化》自1934年首版问世后,便被誉为“一部里程碑性质的中国历史研究专著”,并译为日文、法文等,成为欧美高校的通用教材,在国内则得到史学大师雷海宗先生和文化大家钱锺书先生的书评推荐,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如费正清等人的治学之路和西方的中国学界,更改变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与看法。

  近百年后,让我们走进美国历史学家笔下的中华文明史,用另一只眼睛看中国,品观千古风云的中国历史故事与万象缤纷的中国文化制度,如何成就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特性,进而重塑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

  马克斯·韦伯这样的学术大师,曾经基于中国在近代落后的现实,从文明根源和内在特性的角度来论证中国落后的合理性,他断言,“中国从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不景气的社会状态”。

  同样身为西方人的赖德烈却与众不同,他也从文明根源和内在特性的角度出发,但他要说的,是中华文明在潮起潮落、波峰波谷中曾经数次引领世界的辉煌历史。

  中华文明是古老历史长期进化的产物,它的发展历程已经被定格在历史舞台之上,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标签,而这些标签又会在整个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一再出现。

  在基督诞生前的一千年,中华文明迎来了其最具创造性的时期,此时的人们关注如何创造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如何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生态观和自然观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儒家希望创建一个礼的世界,礼乐教化,天下大治。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给中国人提供了一条进路,为中华文化保存了一份进取精神。

  道家希望创建一个道的世界,知止无为,天下大美。道家“知其不可而不为”,给中国人提供了一条退路,为中华文化保存了一份自由精神。

  这些文化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基调。而中国,随着人口和文化迁移,不断扩张,正要在一个更强大的中央集权下合为一体。

  在西方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谚语:“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以此来赞扬希腊和罗马在西方世界发展史中的地位。但日益强大的古罗马帝国不会想到,此后在遥远的东方还会诞生出一个与自己极其相似的伟大帝国。

  当罗马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在遥远的东方大陆上,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西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和罗马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

  此时,中华文化发展迎来一个高峰,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显示出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汉族、汉民、汉姓、汉人、汉语、汉字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人的心理根基。

  汉朝领土统一,国力强大,大规模拓土开疆,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接触较之以往成倍增长,中国人表现出同化和塑造其他民族的能力,中华文化跨越黄河,正在渗透长江流域和南岸,甚至与罗马帝国也有间接交往。汉朝和罗马帝国谁更厉害?不得不说,这将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较量。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明发展也有缺陷,为了实现国内和平的理想,总是需要适当牺牲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要鱼还是要熊掌?这是中华文明史中的两难。

  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而汉朝时期形成的制度架构和思想理念并没有随着汉的灭亡而消失,自此延续两千年的出现了。

  不幸的是,中国此后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朝廷疲弱、内乱频仍和外族入侵的历史,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苦难。而幸运的是,中华文明并未因此瓦解和同化,而是从多年苦难中崛起,迎来一个统一、富能、拥有高度文明的帝国——隋唐中国。

  隋唐统一,南北融合,中外交汇,中国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唐文化融合了秦文化的扩张气势、汉文化的自由精神、魏晋南北朝的外来文化,各种外来文化迅速中国化。唐文化既主动包容吸收,又积极传扬散播,形成世界闻名的中华文化圈。

  半岛体育

  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他国派人学习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亦从他国获得新鲜血液。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总喜欢称中国人为“唐人”。

  儒佛道三家文化互补,奠定了三足鼎立之势。儒家追求大同世界,倡导建功立业,容易束缚人心;佛教追求极乐世界,倡导超脱尘世,给人心灵安慰;道家追求太平世界,倡导天人合一,给人心灵自由。

  此后,中国经历文化灿烂的宋朝、帝国混融的元朝、趋于世俗的明朝,再度迎来鼎盛时期。大清帝国统治中国的前150年,是中华文明最辉煌的时期。

  除去元朝,中国的疆土从未如此辽阔,国内秩序也从未如此稳定。国家一片繁荣,人口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大值。中国坚持推行与各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欧洲也欣赏并模仿中华文化。

  不过,清朝在严密的思想钳制下,再没有诞生出比此前更富有创造性的伟大文化。作者赖德烈也不禁感叹,“如果没有西方的强烈冲击,中国很有可能还是在慢悠悠地走着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

  毕加索:“艺术并不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一种魔法,是联系这个满怀敌意的世界和我们之间的媒介;通过赋予我们的恐惧和欲望以形体,艺术是掌握这种魔法的途径。”(毕加索《格尔尼卡》)[清]徐扬:《姑苏繁华图》,1759年,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20世纪以前,中国人建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明,这种文明强有力地影响了他们的近邻。中华文明历经上千年风雨,期间渡过多次文明浩劫,却从未中断过,并曾多引领世界发展。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却是“逆水行舟”。西方入侵引发文化和政治革命,中国人不得不思考: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如何应对一个新兴的西方社会?

  21世纪的当下,全世界已经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能用普通话熟练背诵唐诗。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随着中国的强大,中华文明再度席卷全球。

  评价一种文明,最重要的是要看它产生什么样的人,因为唯有人能揭示文明的灵魂。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又塑造了中国人。那么,弦歌不绝的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人怎样的精神风貌与卓越特性?

  孙中山说,“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中国人的家乡观念也是很深的……中国个人之外注重家族,有了什么事便要问家长。”

  主席说,“旧体诗词源远流长……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中国人:他们的故事和文化》的作者赖德烈,基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这样说——

  一方面,中国人有着海洋一样开阔的胸怀。中国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自给自足,国家疆域辽阔,大部分注意力在防卫上。

  另一方面,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明代郑和下西洋,不为攫取他国利益,而是交换货物,传播技术。中国在历史上虽是海洋大国,却从未想过成为航海民族。“和顺万邦,共享太平”。

  一方面,中国人是世界上同质性最强的人群,有着深厚的大一统情结,所以中华民族就像一个大熔炉,得以融为一体,“长城内外是家乡”“四海之内皆兄弟”。

  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又有着高度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中央大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王国,而其他人都是“蛮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天下舆地图》是明朝官方在1594年完成的地图。地图的范围东到日本,西到塔里木盆地,北到长城,南到中南半岛,不过轮廓线失真依然非常严重。图中最大的岛是海南岛,而吕宋岛竟然画在海南岛旁边。在东部,朝鲜半岛大得非常夸张,而日本群岛则画得非常小。

  一方面,中国人是世俗主义者,追求居有定所、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热衷于建设一种能给所有人都带来物质享受和文化福祉的文明。18世纪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比其他任何民族都高。中国人成功养活了地球上数量最巨的人群。“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以至于马可波罗不禁感叹,“古老的东方,黄金遍地,充溢于野。快到东方去吧,哪怕路途再遥远,经历再艰险!”

  而另一方面,中国人有一颗安详恬静之心。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只是中国人不需要宗教,而是用伦理道德取代宗教,只求在老天爷的慈悲中寻求活下去的勇气,寻求一种安宁的心境。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中国人细腻敏感的灵魂在艺术中得到彰显。都城雄伟的城墙和宫殿,展现了中国人宏伟的帝国理想。庭院设计和建筑中恰当巧妙的比例,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宋代大师的风景画,可以窥见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之愿。复杂精妙的绘画和雕塑,生动表现了佛教和道教的修仙成佛幻想。寺庙的壁画,描绘了粗犷而充满活力的中国大众生活。“灿若霞云、与光同存”。

  认识中华文明,也是认识我们自己。我们是这个文明的一部分,它镶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由此,美国人写就的中华文明史成为我们观照自身的一面镜子。

  作为历史洪流的一份子,我们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不可避免刻有时代烙印。于是就有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由外国人来研究的中国历史,会更加着力还原客观史实,帮助我们看清跳出“庐山”,接近中华文明史的真面目。

  这个外国人讲述的是一个伟大民族和她灿烂文明的故事。在这个横跨五千余载的故事中,既有美好的愿景和卓越的成就,亦充满了凄楚的悲剧。几千年来人类族群中最大的一个构成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们创造的辉煌文明曾强有力地影响了日本人、越南人和朝鲜人这些邻居,而人类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尤其是丝绸、茶叶、瓷器、纸张等等都发源于这种文明。然而,西方在19世纪中叶后的入侵,将这个故事引入一个新的高潮。

  不过,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毫无偏见地去撰写历史,过分强调客观性不过是在自欺欺人。所以,故事的作者谦虚地承认自己的偏见:他生于西方,长于西方,自幼接受西方教育,难免会从局外人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物。尽管他试图做一个客观的陈述者,但他明白,他对中国人所抱有的深切同情、他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赞赏,很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觉得他是在为中国人进行辩护。

  近百年前,这个外国人对中国未来的期望是,“在中国人的领导下,中国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有可能激发出新的创造力,创建一种新的普世文明”,“陆上丝路、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三路齐飞,冲振华夏声威”;近百年后,这些寄托都已实现,曾经承载着张骞、郑和与马可·波罗传奇旅程的丝绸之路,已成为惠及世界的“一带一路”,中国更是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本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故事,首先介绍中国地理环境,然后依时为序讲述其历史沿革;第二部分是品文化,分专题介绍中国主要时期的文化和制度,包括人口、政府、经济、宗教、家族、艺术、文学和教育。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