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两会“艺”起谈 | 汪万福代表:文保事业半岛体育迎来发展春天

2023-03-17 21:26:1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半岛体育他是我国壁画修复和土遗址保护方面的专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敦煌研究院,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大漠,把青春献给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工作,在古代壁画保护修复、文化遗产的生物退化与防护、敦煌莫高窟区域风沙环境综合治理及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期嘉宾汪万福,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保护研究部党支部书记、副部长。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保护现状如何?敦煌文保技术有何新发展?这次两会他带来了什么建议?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保护研究部党支部书记、副部长汪万福。

  2023年春节一过,汪万福和他的团队就开始忙碌了。记者来采访时,汪万福正在研究室为古代壁画表面微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做微生物培养。他们要赶在今年莫高窟旅游旺季来临前,完成冬春季的样本分析。

  作为中国目前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和全球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敦煌研究院经过近80年的探索,不仅让“病患缠身”的敦煌莫高窟“转危为安”,还在此过程中总结出了针对不同文物的各种保护技术。新疆文物保护管理培训班的学员玛丽娜·胡尔曼说:“无论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保护修复还是数字敦煌的开发,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敦煌研究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然而,莫高窟位于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姆塔格沙漠东南缘和鸣沙山东麓,该地区风力强劲,沙源丰富,气候干燥,长期遭受积沙、风蚀、粉尘以及沙丘移动等风沙灾害的威胁。可以说,自从乐尊和尚开凿第一个洞窟以来,风沙一直是威胁莫高窟安全保存的主要因素之一。

  让壁画的绚烂色彩在风沙中延续,是汪万福多年的追求。“在莫高窟扫沙子”是几代扎根莫高窟的文保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记忆,守护莫高窟逾30年的汪万福亦有类似的刻骨铭心的经历。为了监测风沙情况,他和同事们经常要在大风天背着监测设备出去工作,记录风速和风沙通量等数据,为设置植物林带、麦草方格沙障等防护设施提供依据,从而改变窟区整体生态环境,减少风沙侵害。

  “风有时候也和你开玩笑。有时候起风了,我们上去观测,风就停了,所以我们就得守在那里,最久的时候得三天三夜。”汪万福说,“这和摄影是一个道理。有些人拍日出,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拍到一张好照片。我们也是一样。”

  为了解决风沙危害,敦煌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多个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付出了长达70多年的艰辛努力。其中,汪万福完成的《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及防治》一书,是对莫高窟风沙尘问题研究的汇总和成果。书中写道,“以固为主,固、阻、输、导相结合”的风沙防治原则及一系列工程的实施,使得进入窟区的年积沙量减少了85%以上,有效地减轻了风沙尘对石窟围岩、窟内壁画和彩塑的损害程度,改善了窟区的生态环境,为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借助越来越先进的科技手段,敦煌文物的保护已经从抢救性保护进入预防性保护的新阶段。“我们现在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解决光照、湿度和微生物等因素可能给敦煌壁画带来的问题。做好预防性保护,才能在此基础上研究壁画,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汪万福说道。

  汪万福1989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林学专业,1992年进入敦煌研究院,跟随大国工匠李云鹤先生学习壁画修复。修复壁画是个不断重复、枯燥乏味的过程,但他总能从中找到乐趣,并长期坚守在壁画修复一线年在敦煌石窟调研时,他发现一种名叫“仿爱夜蛾”的昆虫可能会对壁画造成影响。仿爱夜蛾翅膀上的鳞粉在壁画表面附着及入渗扩散,给壁画画面带来污染,同时其排泄物和壁画颜料混合后,在不断干燥收缩的过程中会形成壁画表面的“起甲”现象。对于仿爱夜蛾对壁画的损害和治理,汪万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编写成文发布在《昆虫学报》上。“在精细化研究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一些这样的亮点。”他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壁画修复不枯燥。”

  随着文物保护研究的深入,汪万福了解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损害现象逐渐凸显,不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和展示。他介绍道:“莫高窟洞窟里微生物的种类还是很多的。我们研究过,当洞窟处于长期关闭、半开半关或长期开放的状态时,里面的微生物种类和浓度都是不一样的,它们对壁画的影响也不同。”

  汪万福补充道,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与细化,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越来越明显了。“前两年我们招了一个学动物学的,不理解动物学和文物保护有什么联系。我就讲,炳灵寺露天雕像上面的累累伤痕,都是鸽子抓出来的。在那种环境下,预防动物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就是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

  敦煌研究院汇集了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他们和汪万福一样,初到莫高窟时,对文物保护并没有太清晰的概念,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被这千年文化宝藏所深深吸引,爱上它,守护它,为了让它“延年益寿”,贡献毕生所学,且乐此不疲。

  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经建成了莫高窟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体系,启动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一期)的建设;完成289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140个洞窟和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申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42项,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同时,敦煌研究院还承担了60多项外援项目,“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得到广泛推广。目前,敦煌研究院还与兰州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多场耦合实验室改造,提升科研平台建设质量,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敦煌研究院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近年来,敦煌文保技术不仅承担了百余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抢救了大量濒危古遗址,还引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瞄准国际文保领域前沿热点。据汪万福介绍,敦煌研究院已经与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合作意向,成套文保技术将在当地推广应用,还将进一步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交流。在文化传承方面,敦煌研究院举办了敦煌艺术大展等展览,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和新媒体手段,拓展敦煌文化传播的路径,推动敦煌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今年,汪万福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说,他将聚焦文化遗产特别是石窟寺、壁画、土长城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围绕文物保护、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现在是做文化遗产保护最好的时期,可以说,文保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需要我们全行业在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和管理建设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汪万福说。

  更多

  他是我国壁画修复和土遗址保护方面的专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敦煌研究院,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大漠,把青春献给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工作,在古代壁画保护修复、文化遗产的生物退化与防护、敦煌莫高窟区域风沙环境综合治理及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期嘉宾汪万福,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保护研究部党支部书记、副部长。

搜索

""